蘭嶼雙周刊 ( 事工分享 )

 
 

最新一期事工分享活動照片回憶窗照片集 投稿資訊行事曆

 
鏡頭下的故事

文/謝福美(雙週刊採編)•摘自蘭恩通訊139期

我們嘗試用鏡頭、文字說故事,紀錄著家鄉裡熟悉的人事物,紀錄著家鄉裡來不及留下就消失的文化………

為了能夠培訓更多喜愛影像攝影的島上族人,運用數位媒材結合多媒體電腦,來紀錄家鄉裡來不及留下就消失的文化,蘭嶼雙週刊特別委託東方技術學院傳播藝術系三位專業講師及一位助教,親自到蘭嶼來授課,研習課程於10月28至30日一連三天分別在本會會議室及電腦教室舉行。

研習課程適逢例假日,但報名學員卻一個都沒有缺席,由此顯見島上喜愛影像攝影的族人對紀錄家鄉事物的用心可見一般,對於我這個承辦人而言,更是一大鼓勵與欣慰,再累再忙也要辦。

能夠促成這次的研習課程,特別想要透過刊物來感謝早期老同工陳斌全的大力協助,促使這次活動能夠順利進行及圓滿落幕,幾個月前,我將這樣的想法告訴了斌全,斌全二話不說即贊成了我的想法,更答應全力協助找師資及器材協助等。

一連三天的研習課程,時間雖是傖促,但學員們學習精神卻令人感動,有幾位學員是家庭主婦,中午休息時間還要趕回家「餵母奶」,這個「餵母奶」風波很快的就變成學員們在課堂上爭相逗趣的笑料。

經過三天的洗禮,學員們從基礎影像學、基礎多媒體電腦、到實際操作攝影機,到戶外攝取題材,一直到完成製作一部十分鐘紀錄片,每位學員們無不戰戰兢兢,就是希望可以呈現出最完美的影像紀錄。

保存蘭嶼影像、文字紀錄、傳統歌謠、神話故事,一直是蘭恩基金會創設以來最宗的服務精神,蘭嶼雙週刊及蘭嶼廣播電台因而肩負了這樣的重責大任,對於每位承辦此項業務的蘭恩同工而言,更從來不敢馬虎及怠惰。

今年,蘭嶼雙週刊跟廣播電台共同合辦了「第十屆雅美傳統歌謠暨神話說故事」比賽,活動於11月19日假蘭嶼青少年活動中心熱絡舉行,當天適逢例假日,有許多教會、機構也相繼在這一天舉辦活動,因此當天來觀禮的人潮並非向往年一樣多,但喜愛歌謠吟唱的耆老們卻依然參與了這次難得的文化盛會,老人家搭乘公共汽車趕到會場,為的就是想要參與這次的活動。

每年一次的傳統歌謠及說故事比賽,每回在部落裡都會被老人家詢問,說著:「孩子呀!你們每年都會辦的傳統歌謠什麼時候才會辦呢?」,我總是這樣回答:「很快就會辦了,你們要趕快加緊練習喔!你們一定要報名參加喔!」,每回被老人家詢問此事時,內心的悸動總是無法用言語形容,對於承辦此項業務的我而言,更是感動萬分。

 
百合開,飛魚來了!

文/謝福美(雙週刊採編)•摘自蘭恩通訊140期

蘭嶼,時序進入夏的季節,青青草原上的野百合聞到飛魚的召喚,紛紛爭豔齊放,美不勝收。飛魚隨著黑潮迴游,游到了好久不見的故鄉,上個禮拜,島上族人剛結束傳統招飛魚(mivanwo)祭典儀式,於是乎,蘭嶼人忙碌的季節展開了。

蘭嶼雙週刊,於2月3日剛過完21歲生日,為慶祝創刊週年慶,文化部門依循年度工作計畫,預計將在5月份辦理「第11屆紅頭嶼盃蘭青桌球暨棋類比賽」活動,這個活動是延續雙週刊在每年此時節都必辦的週年慶活動,並已深獲鄉民肯定與支持,喜愛桌球及棋藝的島上朋友們,也都相當支持這項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閒競賽,以棋(球)會友,提升島上休閒娛樂運動。

未來,雙週刊除仍繼續秉持創刊宗旨服務族人外,希冀在不久的將來,雙週刊能夠肩負起島上在蘭嶼傳統文化、影像紀錄的最忠實報導者。在去年,蘭恩基金會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郭良文所長團隊,共同合作進行「蘭嶼數位典藏」計畫,針對本會在過去二十幾年下來,所拍攝影過的所有影像紀錄片、平面文字報導(雙週刊)、幻燈片等,把它數位化後加以典藏,讓大家都可以共同見證、分享蘭嶼從過去到現在的歷史變遷。

 
有雙週刊的地方,就有蘭嶼人

文/謝福美(雙週刊採編)•摘自蘭恩通訊141期

您知道嗎,今年2月3日,這一天,是蘭嶼雙週刊屆滿21歲的生日,這一天對負責擔任雙週刊工作的我而言,有其深厚的意義存在著,回眸一盼,在這個工作崗位上我竟然一待就待了11年,前幾天才剛接到一通「原教界」雜誌的邀稿,表示希望我可以介紹蘭嶼雙週刊,以及分享我的心路歷程。

感謝 神,蘭嶼雙週刊創刊迄今從未間斷過,自始自終秉持創刊理念,再加上創刊人林哥(林茂安先生)的堅持,雙週刊均採免費贈閱方式提供服務蘭嶼族人,是什麼樣的信念讓這一份小小的地方報可以發行至今?又是什麼樣的力量讓我堅持做到現在?在很多時候,我常思索這個問題,雖然我還是找不到答案,朋友閒聊之間,也時常會被問到此類的問題,我總是難以啟齒,不知如何回答才對。我想,這就是 神在我生命中的一個美好計畫吧,祂讓我堅守本份,做好自己應盡、該做的事。

為了慶祝蘭嶼雙週刊創刊21週年慶,雙週刊每年既定辦理的年度計畫之一「第11屆蘭青桌球暨棋類比賽」,活動於5月20日在蘭嶼青少年活動中心熱鬧登場,這項休閒活動已儼然成為島上鄉親非常期待且共襄盛舉的競賽,感謝 神,今年的這場活動相較往年報名人潮非常踴躍,每位蘭恩同工當天累到人仰馬翻,可是看到鄉親玩到盡興的模樣,其實在累在忙也不是那麼的重要了,在這邊我想要感謝所有的蘭恩同工及多元就業的爸媽,謝謝你們那一天的鼎力協助,使當天活動能夠圓滿進行及結束,願上帝加倍祝福你們在任何事上的需要。

 
神!高過我的意念

文/謝福美(雙週刊採編)•摘自蘭恩通訊142期

當蘆葦草花開,成群的蜻蜓在部落裡飛舞時,部落裡的族人說此時節在傳統歲時祭儀裡,是適合開始製作陶器(pitanatana)的季節。

此時節,「蘭嶼」已開始進入秋的季節,處於離島,因此在接近傍晚下班的時刻,在海風吹拂下,更可以感受到秋天帶來的一絲涼意,回眸這一年,竟也已過了半載。

為了堅守蘭恩設立服務族人的信念,培訓更多島上族人學習各項技能,有鑑於此,蘭嶼雙週刊每年皆會舉辦的多媒體人才培訓營,即將於101315日一連三天登場,繼去年辦理多媒體「數位攝影」培訓計畫後,今年再度與台南藝術大學影像紀錄所合作,並邀請貴所師資團隊來蘭嶼授課。

感謝  神,當我還在思索今年是否還要繼續辦理多媒體計畫的同時,神早已再進行了祂的計畫,透過斌全(該計畫主持人,亦是早期蘭恩老同工)mail來信告知今年何時辦多媒體?我才恍然,在當下內心更是百倍感恩,常常在許多時候,因為許多繁瑣的事工讓自己摸不著頭緒,而面臨瓶頸,但神卻從不忘記我的需要,雖然軟弱時常成為我的絆腳石,但仍然在許多事上可以感受、體驗神的同在與保守,因此,雖然這幾年在文化部門一直是孤軍奮戰,但神卻在裡面同工,並磨練、造就我。

今年的多媒體人才培訓計畫,賡續了去年的運作模式,今年我們朝「數位攝影剪輯」來開班,希望再次招募去年參加此培訓計畫的族人,學習更進階數位攝影課程領域。這一次,我們在招收學員資格條件上有一些基本要求,希望參訓學員需為對攝影有基本概念及電腦操作能力者;另外,這次我們也要求學員能夠在上課期間帶來平時拍攝的DV母帶,希望在剪輯課時可以馬上用到,並以最短的時間內剪輯510分鐘的紀錄片。

雙週刊接下來在1111日,也即將與蘭嶼電台合辦「第11屆傳統歌謠」暨「第3屆傳統神話說故事」比賽活動,目前正緊鑼密鼓籌備當中,求神加添智慧與能力給這兩個承辦部門的同工,讓活動能夠圓滿進行。

 
感恩的季節

文/謝福美(雙週刊採編)•摘自蘭恩通訊143期

時光緩緩的到了年的盡頭,感謝  神保守孩子平安度過了這一年,在新年來臨之際,我仍盼望求神繼續帶領與眷顧,當然更求神祝福滿滿,在蘭恩的每一位同工身上,以及所有關懷「蘭恩」大家庭的蘭恩之友,祝福您們,也祝大家耶誕節快樂,新年平安!

回頭數算這一年光景,雙週刊在今年的事工上,除了每個月例行固定出刊外,今年還辦理了「桌球棋類比賽」、「數位攝影剪接班」、「傳統母語歌謠比賽」等等活動,感謝神,這些活動都很順利且如期結束,當然也受到族人鄉親給予相當肯定及迴響,我想我會繼續努力,做到更好。

更值得一提且令人興奮的是,蘭恩與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所共同合作進行的「蘭嶼原住民媒體資料庫」網站建置工作,目前已初步完成階段性計畫,雙週刊從創刊至今,近20餘年來報導蘭嶼記事的所有刊物內容,以及動態、平面影像,將完整且忠實的呈現在大眾眼前,您可以利用這個網站方便搜尋到蘭嶼相關報導及文獻紀錄,另外也可以線上收聽蘭嶼在地的廣播電台。

隨著數位科技,網際網路進步的時代,蘭恩很期待將早期紀錄蘭嶼的所有文獻報導,透過無限網路,分享給每一個人,讓你不出門,也可知島嶼事。

另外,在新年來臨之際,雙週刊也即將以全新的版面刊頭與大家見面,感謝神,一位今年7月間,曾在蘭恩協助蘭嶼學童繪畫、課輔的志工陳萱瑜姊妹,願意協助設計雙週刊刊頭版面,期待在嶄新的一年,雙週刊能夠帶給大家新氣象。

在蘭恩工作,每位同工都必須,且理所當然分擔許多工作及角色,事工雖是如此繁多及沈重,但我開始慢慢學習,當將一切交給神,祝福大家。

 
財團法人基督教蘭恩文教基金會
統編:12072154
電話:089-732073 
傳真:089-732269
網址:www.lanan.org.tw
電郵:Lanan147@ms23.hinet.net
地址:952台東縣蘭嶼鄉紅頭村漁人147號
 
蘭恩文教基金會郵政劃撥專戶:06567104
 
 

 

Copyrights and Intelligent Properties Academically Authorized and Reserved. Digital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Lab, 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本資料庫數位典藏資料限研究教學使用 嚴禁非授權轉載   ■ 技術研發:國立交通大學  傳播與科技學系 數位內容管理系統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