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計畫   計畫辦公室暨核心分項計畫 |  計畫辦公室 |  內容發展 |  技術研發 |  應用服務 |  訓練推廣 |  維運管理  
  機構計畫              
 
 
  本計畫辦公室主要負責綜理本國家型計畫的行政與溝通協調工作,如何溝通協調各參與機構間、各類計畫間的合作,使數位典藏的計畫工作推行無礙,為總計畫辦公室之首要目標。

學術面:國際合作上,持續策略性地參與國際組織、推動國際合作及參加國際會議,並進行國際間的博物館等參訪交流活動、發表相關論文、培育國際化人才,提昇國家數位典藏學術研究。
經濟效益面:建立管考、標準作業程序、檔案管理、文書管理等,提供各界查詢參考。推動公開徵選計畫,共分內容開發、技術研發、創意加值、創意學習4類,另外,數位典藏相關的委外案促進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
社會衝擊面:促進數位內容產業的加值利用、數位學習的相關應用等,豐富數位內容產業之內容,為未來的數位產業相關發展奠立基礎。

計畫辦公室將第一期執行成果萃取重點,凝聚成重點成果摘要如下。

1. 奠立珍貴華文的數位內容基石
在致力於數位物件與內容的生產方面,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其實有別於國際間各式數位圖書館計畫,因為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並不限於單一機構、學科、社群、資料等類型與單一取向,其發展方式在於精選臺灣境內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資源進行數位化。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發展特質有別於國際在於多元化,構面包括機構、資料、學科、社群與功能,以及內涵深度化。因而,在第一期計畫中,已約略完成臺灣境內一半以上重要的文化與其相關學術研究的資訊資產,以及可觀的後設資料標準與規範。如果將數位內容區分為館藏(collection)、物件(object)、後設資料(metadata)及網站等類型,其實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的數位內容產出的質量,與國際的計畫相較之下,並不遑讓。此外,數典計畫也為臺灣建置一份十分珍貴,且具代表性的中文數位內容資產(請詳表 1: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內容產出)。由於這些數位內容的產出將有利於未來數位產業的再利用、加值與整合等不同面向的應用。

表 1: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內容產出

項目 內容
館藏 約246個館藏。
以主題分類,包括依學科領域(橫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生物多樣性三大領域如歷史、語言、藝術、人類學、動物、植物、地質等)、資料類型(如拓片、善本古籍、器物、書畫等)、機構社群(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標本館)、甚至用途(如數位學習、虛擬博物館展示)等。
物件 近2仟萬件,188.921 TB (Tera Byte),包含資料類型:動畫、影片、語音、錄音、照片、影像、文字等。
後設資料 約5,890,500筆
資料庫/網站 255個
包括數位典藏計畫總入口網站、五大分項計畫、各機構計畫、各公開徵選計畫等建置的網站與資料庫。
Metadata標準與規範 21種
研譯或審訂中的Metadata標準(技術研發分項計畫):包括CDWA、Spectrum、CCO、MIDAS(博物館社群)、EAD、TEI Lite(檔案館社群)、HISPID、Species 2000、ABCD Schema、Darwin Core(生物多樣性)、IEEE LOM(數位學習)、OAIS(ISO 14721: 2003)、 CIDOC CRM、FRBR(概念模式(Conceptual models))
�X 申請CNS國家標準:中文字筆畫分類及中文字基礎部件、數位學習物件後設資料標準(TWLOM)(技術研發分項計畫,申請中)
�X 數位化工作流程SOP(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各計畫工作流程簡介、主題小組數位化工作流程圖文說明、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三系列出版品
�X 其他規範:中文DAISY製作規範(應用服務分項計畫)、文件櫃檔案Metadata(維運管理分項計畫)

2. 基礎技術研究的應用與轉移
在資訊技術方面,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為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建立起一座技術銜接的橋樑。在第一期計畫中,網羅了臺灣大學、暨南大學、臺灣科技大學、中央研究院等國內一流研究學者的參與,將其所研發的基礎研究型的成果實際應用至各項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中,把理論落實為實際,同時進行技術轉移至國內外相關產業的廠商,導入適當的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將學術研究、實際應用與技術轉移等一整套的價值鏈(value chain)予以完整串連與整合,也結合了產官學研四方的參與,有利於且可作為其他計畫的重要參考。(請詳表2: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技術產出)。

表2: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技術產出

項目 內容
核心技術 (11項)
技術研發分項計畫
  1. 多媒體檔案管理平台
  2. 開放式數位典藏環境ODAE(數位典藏系統建構平台)
  3. 數位典藏聯合目錄系統建置技術
  4. 中文缺字技術
  5. 數位影音自動化轉檔技術
  6. 數位典藏全文檢索技術
  7. 數位典藏後設資料工作組
  8. SoVideo中文影音新聞檢索
  9. 網路跨語言資訊檢索系統
  10. 包含未知詞的斷詞標記系統
  11. 古籍文件辨識、檢索與管理系統
系統工具(16項) 技術研發分項計畫
  1. 漢字構型資料庫(Freeware)
  2. 多媒體中心(Open Source)
  3. 數位典藏聯合目錄(Open Source)
  4. Archive Resource Identifier System(Open Source)
  5. 多媒體影音轉檔程式(Open Source)
  6. 漢字智慧型編碼網路工具集 ICS Toolkit(Open Source)
  7. 詞類標記工具(Freeware)
  8. 斷詞標記工具(Freeware)
  9. 領域辭典工具(Freeware)
  10. 線上斷詞系統(Freeware)
  11. 處理網頁缺字的JavaApplet(Freeware)
  12. 雙音節頻率前5000詞表(Freeware)
  13. 三音節頻率前3000詞表(Freeware)
  14. GIS應用支援工具集(共有28個項目) (Freeware)
  15. PAT-tree中文關鍵詞抽取工具(Open Source)
  16. 影片附加浮水印工具(Open Source)
技術移轉
(完成12項, 1項進行中)
技術研發分項計畫
  1. 中文斷詞系統:資策會(92年)、凌網科技(92年)
  2. OCR技術:中陽光電科技(93年)
  3. 電腦螢幕文字辨識技術:元威資訊(93年)
  4. 影像轉檔程式:北藝大電影創作研究所(93年)
  5. 影音Metadata資料庫:北藝大電影創作研究所(93年)
  6. 影音Metadata著錄管理系統:北藝大電影創作研究所(93年)
  7. 精華片段擷取:北藝大電影創作研究所(93年)
  8. keyframe擷取:北藝大電影創作研究所(93年)
  9. 多媒體數位典藏系統:凌網科技(93年)
  10. 漢字結構表達式:行政院主計處(94年)
  11. 音訊切割暨分群技術:工研院電通所(94年)
  12. 缺字處理技術:行政院主計處(進行中)
  13. 數位影音典藏系統:臺北捷運公司(進行中)

應用服務分項計畫-創意加值公開徵選計畫

立體影像展示裝置(整合RFID與無線基地台之3D文物立體展示公共資訊系統):愛迪斯科技(94年)

專利申請
(完成2項,1項申請中)
技術研發分項計畫
影片摘要編輯系統(94年)
Method and System for Geometric Distortions-Resilient Image Hashing(93年)

應用服務分項計畫創意加值公開徵選計畫
立體影像展示裝置(整合RFID與無線基地台之3D文物立體展示公共資訊系統,進行中)

3. 促進學術的發展與創新

在內容及資訊科技雙重發展與協同合作的前提下,文化與學術內容典藏單位與資訊科技、交互激盪出兼具人文社會與科技特質的學術研究。因為內容數位化與結構化(即後設資料metadata)後,可以協助研究學者可以從不同的嶄新觀點探究同一議題,乃至於產生新的學術研究議題;例如同一議題在數位內容管理系統中找出不同論點的表述及其差異比較,以及經由不同時空系統的結合與輔助下,呈現不同時空脈絡的研究觀點等。因而,在第一期計畫中,主要的學術發展與創新包括期刊論文、會議論文與技術報告等三方面(請詳表 3: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學術產出),以及相關系統資料庫工具的研發與製作(請詳表 2: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技術產出)。

表 3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學術產出

項目 內容
期刊論文 129篇(國際:44、國內:85)
會議論文與報告 657篇(國際:308、國內:351)
重要會議:如JCDL、ECDL、ICADL、ACM、APEC、Dublin Core、IEEE、IFLA、IS&T、MCN等組織會議。

4. 培育數位內容產業相關人才

在第一期計畫中,由於網羅產官學三方人員,也培育出許多數位內容產業的相關人才,其培育方式包括三種:計畫的主持、參與及實作,數位專業課程的訓練推廣,以及學術研討會與演講的舉辦。在人才領域的培育方面,則涵蓋了數位藝術設計、數位技術(如數位掃描、語音檢索、語意分析、中文檢索、中文缺字、數位典藏管理系統、數位版權管理等)、數位內容生產與品質管理、數位資訊內涵分析與組織、數位資訊與多媒體傳播、數位內容經營、電子商務、計畫管理、數位資訊素養、數位學習、智財權等不同層面(請詳表4: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人才培育-專業培訓課程、表5: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人才培育-學術研討會)。

表4: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人才培育-專業培訓課程

項目 內容
數位典藏專業培訓課程 共61場,總計超過4,500人次參與。
涵蓋數位典藏導論、營運與推廣、資訊技術、資訊組織、網站設計等主題。
出國培訓 補助出國參與國際會議,培育各計畫數位典藏人才,計160場,360人次。
重要會議如JCDL、ECDL、IACDL、Museum and the Web、MCN、W3C、GBIF、PNC、Dublin Core等。

表5: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人才培育-學術研討會

項目 內容(共30場,其中國際性會議佔8場)
數位圖書館 (3場)
APEC Workshop on Resource Sharing in Digital Libraries(技術研發分項計畫,2004/93年、2002/91年共二屆)
數位典藏與數位圖書館加值應用技術及產品研討會(訓練推廣分項計畫,93年)
博物館社群 (4場)
博物館典藏數位再造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人與自然研討會(內容發展分項計畫,91年)
博物館數位化國際研討會—器物及書畫類(內容發展分項計畫,92年)
人類學知識的數位典藏與加值應用研討會(內容發展分項計畫,93年)
金石拓片數位典藏研討會(內容發展分項計畫,93年)
臺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八屆討論會(史博館協辦,94年)
檔案館社群 (1場)
檔案數位化典藏研討會(內容發展分項計畫,91年)
圖書館社群 (1場)
2003(民92)年古籍數位典藏研討會(內容發展分項計畫,92 年)
資訊技術與通訊 (11場)
第一至四屆數位典藏技術研討會(技術研發分項計畫,91至94年)
第一至四屆數位典藏技術規範會議(技術研發分項計畫,91至94年)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Archive Technologies(技術研發分項計畫,2005/94年、2004/93年、2002/91年共三屆)
涵蓋資料庫技術、語言處理、多媒體處理、數位版權、後設資料(Metadata)、地理空間資訊等各類數位典藏相關技術。
其他 (10場)
中文新聞內容數位化研討會(內容發展分項計畫,92年)
數位內容創意加值研討會(應用服務分項計畫,92年)
數位典藏加值交易平台高峰論壇(應用服務分項計畫,93年)
數位典藏作業規劃與品質管理研討會(內容發展分項計畫,93年)
中文媒體數位典藏與新聞標示語言研討會(內容發展分項計畫,94年)
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訓練推廣分項計畫,94年)
數位典藏成果展國際研討會2場(93年)、座談會2場(91-92年)
第一屆海岸兩岸生物多樣性信息管理研討會(臺大機構計畫,94年)
2005(94年)自然物標本與生物多樣性資料庫整合國際研討會暨亞太地區論壇(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動植物主題小組,94年)

5. 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

由於本國家型計畫以國家級的數位知識工程,典藏重要文物,保存傳統文化、典藏臺灣豐富生態與文化資料,進一步普及應用精緻文化典藏。注重人文與科技領域的溝通,以及各單位間的合作,累積了獨特的臺灣經驗;並開拓資訊通信技術、生物多樣性、人文社會科學與資訊結合之新研究領域。計畫同仁根據這些成果參與重要的國際會議,獲得國際的肯定與重要的交流成果。
交流成果包括多位計畫成員擔任數位典藏領域相關重要國際會議(例如JCDL、ECDL、ICADL)與期刊(例如JDL)之議程委員與編輯、舉辦國際會議(包括ICDAT,APEC數位典藏會議,PNC會議,博物館數位化國際研討會等)、持續補助積極參與國際組織,規劃並參與國際會議,展示本計畫成果。參加國際文化入口網站研討會,獲邀加入指導小組規劃國際文化入口網站(culture.mondo)的合作交流工作,2004(93年)年參與博物館電腦網路( MCN, Museum Computer Network)會議,推展計畫多年成果,會中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通過成立MCN臺灣分會,推動區域合作事宜;目前本計畫正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共同合作推動MCN Taiwan,已與MCN總會理監事會合作訂定MCN Taiwan區域章程。此外在生物多樣性方面,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是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所要求成立之國際組織,推動整合與分享全球各國生物多樣性資訊。臺灣係由國科會代表為其附屬會員,目前正爭取加入為投票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