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記錄
結果與討論

一、發展運用教學網站的教材及教學模式

(一)教學單元之開發

自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由有蛙類調查、教學及網站設計經驗的教師,以及數位典藏融入教學設計的研究生,組成專家教師發展團隊,從數位典藏資源分析、教材企劃、單元順序、數位教材產生、整合與測試等工作,進行數位教材之編製發展。每個月至少開會一次,開會日期、重要工作項目及結論說明如后。

工作團隊整合數位典藏、教學策略與資訊媒體,依照環境教育能力指標、自然與生活科技能力指標完成教材分析,作為教學應用之參考。依照不同年級設計教學內容,採用最適合的戶外環境教育體驗教學的數位典藏應用類型,開發出9個蛙類數位典藏融入教學單元,包括室內學習課程及戶外體驗教學,涵蓋「情意」、「知識」及「保育行動」三個概念,分別是聽青蛙在唱歌、認識校園常見的蛙類、和青蛙作朋友、有趣的蛙類生活、認識社區的蛙類、調查及保育社區的蛙類、多采多姿的蛙類世界、認識花蓮的蛙類、調查及保育花蓮的蛙類。

(二)發展發現後山:蛙蛙世界教學網站

分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數位主題館、台灣大學動物博物館典藏數位化計畫、青蛙學堂等所運用之主要數位典藏及蛙類相關網站,以及環境教育、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整合數位典藏、教學策略與資訊媒體,配合環境教育教學目標,設計發展涵蓋「情意」、「知識」及「保育行動」三個概念,及「知情意行」的多元化教學應用類型的教學網站,架設發現後山:蛙蛙世界學習網網站,內容包括計畫簡介、課程發展(示範教案、教案分享)、線上學習、教學資源、成果記錄、最新訊息、相關網站等,透過鼓勵教師進行試教,將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資源與花蓮蛙類戶外環境教育活動結合,藉由科技輔助進行數位典藏與實際教學的遠距體驗,縮短城鄉數位落差。

(三)設計發現後山:蛙蛙世界課程及教授

2008年3~5月由吳其洲老師規劃透過模擬、試教、演示歷程,配合行動研究方法,在花蓮明廉國小五年級進行「發現後山:蛙蛙世界課程教授」,教學主題包括認識蛙蛙共和國(情意)、網海裡尋找青蛙王子與公主(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美崙山的青蛙(知識)、賞蛙的要領(保育行動),共計4個單元18節課,將蛙類生態知識、保育行動,採用課堂傳授、數位教學模式與戶外體驗相互結合方式,透過課程傳授讓學生了解及尊重蛙類,並藉由數位教學方式增加學生學習意願及相關技能,且能在戶外體驗中獲得個人學習心得及成果,同時再經由課堂分享、數位科技所製作出的『我的美崙山蛙類數位圖鑑』,讓數位典藏內容確實融入蛙類戶外體驗教學,發展出具有特色的教學方案。

二、明廉國小五年級試教歷程及成果



「發現後山:蛙蛙世界」專家教師發展團隊執行之重要工作項目、開會日期與重要結論
日期
重要工作項目及結論
96年9月
組成工作團隊
96年10月12日、10月21日、10月30日
  1. 分析相關網站內容
  2. 教材分析-環境教育、自然與生活科技能力指標分析
  3. 工作團隊聚會討論網站架構,設計發現後山:蛙蛙世界網站地圖。
96年11月13日
設計及討論青蛙在唱歌、有趣的蛙類生活、多采多姿的蛙類世界、認識校園常見的蛙類、認識社區的蛙類、認識花蓮的蛙類、和青蛙作朋友、調查社區的蛙類、調查花蓮的蛙類等9個蛙蛙世界學習網教學單元的教案及數位教學策略。
96年12月6日

發展教學模式

  1. 1.5-6年段試教教學簡報內容:
    (1)配合主題、架構,提供適合國小單節課程如30分鐘之內容。
    (2)建議將蛙類特徵、特色明確指出,如動畫加強介紹,或設成一個單元。
    (3)學習單有其必要性,可由教師自行決定使用情形。
  2. .網頁的使用:
    (1)建議簡報以彈跳頁面,以符合教學使用。
    (2)整個教案完整的製作成一個資料夾,以提供下載。
    (3)建議採用選單方式,儘量簡單化,可參考出版商(如康軒)的網站。
97年1月4日
配合教學模式,討論網站操作及技術工程,確定教材分享、教材DIY之格式,及數位學習發展方向、線上測驗內容。
97年2月13日

1.吳其洲老師發表「發現後山:蛙蛙世界」試教教案。

2.討論與建議:

(1)內容似乎太多:

建議:(a)製作配置圖、組織圖,幫助瞭解內容是否適合。教案後半段的教學內容呈現應簡單說明。 (b)試著將二分法檢索表放入教學中。評量部分應加入,以瞭解學習狀況。 (c)可試著發展觀察檢核表。(d)可採專題式設計來規劃教案整體內容,如:校園即將進行濕地規劃。

(2)內容相當完整,但可再細分為二階段:即初階與進階。配合不同程度及興趣的學生,而課程設計除教師講解,亦可安排實際操作增加學生觀察與學習興趣。

(3)建議前面三個教案濃縮為二節課,野外觀察部分增加節數,讓學生真正接觸到蛙類,同時鼓勵學生利用數位相機為輔助工具,從身邊的蛙類觀察起,進而認識社區及花蓮其他地區的蛙類生態。此外,可以加強稀有、焦點物種的介紹,而常見物種可鼓勵學生自行觀察並分享心得。

(4)若野外課程設定為美崙山,則花蓮的蛙類可直接介紹美崙山的蛙類。而在檢核、評量學生學習部分相當重要。

(5)建議可穿插形成性評量在課程中。

(6)(a)是否可以宏觀角度介紹蛙類生態,如南美洲蛙類遭真菌侵入,而使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問題。同時也應呼籲物養外來種生物。(b)花蓮蛙類有別於台灣其他地區有不同的生態習性,如方言(蛙聲差異),是否有可能加入課程中。(這一部份應屬於進階或專業訓練的範疇)(7)野外調查後,可讓學生自行製作簡單圖鑑,結合數位學習、野外調查等課程,所呈現的圖鑑小書可作為學生學習成果,亦做為未來3G手機的應用。

97年3月6日

1.吳其洲試教簡報報告,進行討論並修正。

2.討論與建議:

  • (1)可與線上學習相互結合及協助:目前線上學習已具有『任務型、主題型學習』之功能,只要與適合的腳本相互結合,能提供學生相當不錯的學習效果。在進行線上學習時,通常需要綜合的基本能力,因此是個可將電腦科技與教學主題共同結合的系統,同時透過後端的監控,可明確瞭解、確認、記錄學生實際學習之過程、與是否達到目標,並可將完成之學習結果下載,相當適合與課程結合的學習系統。
  • (2)線上學習概念其實相當好,但需要考慮整體蛙類教學中,運用線上學習的比例不可過高,倒是評鑑部分相當適合運用線上學習平台。
  • (3)關於學生自製蛙類圖鑑,一般圖鑑主要利用在『辨識』,但希望學生自行創作的小書,不僅僅只有辨識功能,更應加入對於與蛙類、環境接觸的心得與省思,這樣更能得到教學的目標。
  • (4)每個教學內容都不錯,但評量應該要如何建立。
  • (5)學生上網所獲取的線上資料其篩選相當重要,在開放式的網海中該如何取得正確資料,同時教學情意必須思考如何結合。因此在封閉式的線上學習平台,給予正確資料,並將完成的功課透過電子郵件寄給老師,是可考慮進行的方式。
  • (6)如何將數位科技應用在野外學習,必須多加思考與設計,如教學前下載圖片、聲音等資訊於NoteBook、PDA、3G手機上;或採分組合作型學習每個學生皆有任務,於野外收集觀察資料如拍照、錄音等,再應用於圖鑑小書上。
97年3月24日
完成蛙類數位學習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問卷。
97年3月26日

1. 吳其洲老師認識蛙蛙共和國課程簡報試教與修正。

2. 建議:

  • (1) 注意簡報配色,需吸引小朋友注意。
  • (2) 教學方式應該更活潑。
  • (3) 採用分組表演蛙類生態,並攝影發表於網頁方式,讓同學互相觀摩,藉此評量學生學習成效。
97年3月27日
  1. 針對施教及未施教對照學童,實施蛙類數位學習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問卷測驗。
  2. 吳其洲老師實施認識蛙蛙共和國、網海裡尋找青蛙王子與公主教學。
97年4月10日

(一)吳其洲『蛙類數位教學』試教現階段簡報報告,進行討論並修正。

討論與建議:

  • (1.)一般性教學:目前課程內容規劃適宜,因此時間都掌握的剛好。
  • (2.)數位課程--電腦實作:開放式的網路搜尋造成時間上的不足,因此無法達到課程目標。

建議:

  • (2-1)可限定電腦實作時間,並以開出網頁清單限定查詢的對象、或以封閉式的線上學習平台來解決無限制的網路搜尋問題,同時利用廣播系統監看學生使用電腦的情形,最後透過分享來瞭解學習狀況。
  • (2-2)可採用學習單、教學單的引導,例如:明確的查詢主題、關鍵字等,同時授課前,教師可事先嘗試課程主題搜尋的可行性,並給學童較多的查詢關鍵字彙,避免因語言表達問題,而降低學習成效。此外,也可挑出幾個好的作業模式給學生當作參考。
  • (2-3)教學評鑑的建立是重要的一環,如此才能瞭解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 (2-4)目前所遭遇到的問題,如在『製作數位圖鑑』課程中有改善,則表示所提的數位教學改善方案是可行,因此應在課程實施步驟中多多加以模擬設計。
  • (2-5)關於學生使用網路資料,應加入智慧財產權方面的知識。
  • (3)目前的教學,除原先的節數外,另外也和資訊課、藝術與人文課配合,未來在結果中應一併討論,以符合實際教學所達成的成果。
97年5月21日

吳其洲蛙類現階段數位教學內容報告。有關學生電子圖鑑由Open Office製作,轉至PDA、3G手機將面臨到載具之問題解決方式。

結論:

    此一部份若由學生自行製作恐怕來不及、也較困難,同時在野外實際操作執行時,學生也可能沒有耐心使用。因此應回歸數位教學在資訊融入青蛙教學,應用在讓學生學會網路上尋找蛙類資訊,原先學生所製作的『電子圖鑑小書』可列印出,攜帶至戶外觀察對照,其後再加入『觀察心得』。而野外使用的電子圖鑑由教師製作配合野外觀察教學使用。

97年6月4日

吳其洲蛙類數位教學成果報告:發現後山—蛙蛙世界教學歷程與省思。

  1. 第一單元:關於情意部份的描述應再加強;第二單元:教學準備部份應放入「活體」教學;第三單元:關於PDA的使用可再說明清楚其輔助功能。
  2. 關於戶外觀察部份,最後所做的心得分享很好應納入,野外觀察體驗課程是環境教育的關鍵,應該描述更多。
  3. 戶外觀察人數似乎有點多,但學生反應熱烈,不但對於蛙類有興趣,對於其他生物也有很好的反應。但因人數過多,外圍的學生有點不容易學到。
  4. 戶外課程未來可以多安排幾堂。
  5. 戶外課程可以多尋求義工或家長協助,讓專業人員進行教學課程,而義工或家長可以協助攝影等工作,同時讓家長參與蛙類數位教學學習,訓練家長認識蛙類,未來可以當作蛙類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