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課程發展

示範教案分析-5-6年段:多采多姿的蛙類世界

示範教案

參考資料

回前頁

台灣蛙類的野外調查

文/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楊懿如

(一)出發前的準備

  • 個人裝備:雨鞋、雨具、帽子、長袖上衣及長褲、登山杖、圖鑑等。
  • 器材:手電筒、溫度計、濕度計、衛星定位儀(GPS)、照相機、錄音機、網子、記錄表、筆等。
  • 時機:溫暖潮濕的夜晚,避免強風、大雨、日夜溫差大的日子。
  • 人數:盡量兩人以上,分工執行記錄表記錄,測水溫、氣溫、濕度、GPS位置等。
  • 時間:通常日落後至半夜12點蛙類最活躍的時候,白天也可以觀察卵塊及蝌蚪。
  • 注意事項:安全第一,白天先探路,以瞭解環境。走路小心不要陷入泥淖或水溝,小心蛇、蜘蛛、毛毛蟲、蚊子,可以用香茅油或穿戴防蚊布料製成的衣物等天然防蚊產品預防蚊子叮咬,盡量少用含化學成分的防蚊液。

TOP

(二)觀察與辨認

1.觀察

  • 如何找蛙:蛙類有很好的保護色,例如褐色赤蛙、綠色樹蛙,注意小細節:水邊、縫隙、樹根、落葉、草地、葉片(姑婆芋、野薑花等)、樹上等。
  • 聽音定位:耐心和安靜,腳步要輕、講話不要太大聲、人不要太多、不要任意捕捉。
  • 抓青蛙的方法:手、網子、陷阱等。

2.辨認

(1)翻閱圖鑑比對特徵

先分大類,台灣三十二種蛙類根據外型可分成四大類:

  • 蟾蜍兩種:耳後腺、有毒。
  • 狹口蛙五種:頭小、身體肥胖呈三角形。
  • 赤蛙十四種:身體修長、善於跳躍、一般紅褐色。
  • 樹蛙十一種:趾(指)端有吸盤,包括樹蛙科十種及樹蟾科一種。

比對體型:

  • 大型(8-20公分,錄音帶大小):貢德氏赤蛙、虎皮蛙等。
  • 中大型(5-8公分,電話卡大小):黑眶蟾蜍等。
  • 中型(4-5公分,普通鑰匙大小):台北樹蛙、莫氏樹蛙、澤蛙等。
  • 小型(2-4公分,50元硬幣):小雨蛙、中國樹蟾等。

比對外型特徵:

  • 特殊構造:吸盤、耳後腺、背側褶、背中線等。
  • 皮膚光滑或粗糙。
  • 特殊花紋及顏色(蛙類個體變異很大,千萬不要單獨使用花紋及顏色判斷種類)。

(2)根據海拔、棲地環境(巨棲地)及水域型態(微棲地)推測

海拔及棲地環境(巨棲地)

  • 平原地區:(禾本科植物及部分熱帶及亞熱帶植物,多已開發成稻田等開墾地)17種(17.6%特有種)-黑眶蟾蜍、中國樹蟾、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牛蛙、貢德氏赤蛙、長腳赤蛙、拉都希氏赤蛙、腹斑蛙、澤蛙、金線蛙、虎皮蛙、台北赤蛙、面天樹蛙、白頷樹蛙、莫氏樹蛙、台北樹蛙等。
  • 低海拔森林:0-800公尺(亞熱帶及熱帶闊葉林)24種(33.3%特有種)-盤古蟾蜍、中國樹蟾、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貢德氏赤蛙、長腳赤蛙、拉都希氏赤蛙、腹斑蛙、豎琴蛙、古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梭德氏赤蛙、褐樹蛙、日本樹蛙、艾氏樹蛙、面天樹蛙、白頷樹蛙、莫氏樹蛙、台北樹蛙、諸羅樹蛙、翡翠樹蛙、橙腹樹蛙等。
  • 中海拔森林:800-2500公尺(亞熱帶雨林、暖溫帶雨林、暖溫帶山地針葉林)11種(45.5%特有種)-盤古蟾蜍、拉都希氏赤蛙、腹斑蛙、斯文豪氏赤蛙、梭德氏赤蛙、日本樹蛙、艾氏樹蛙、面天樹蛙、莫氏樹蛙、台北樹蛙、橙腹樹蛙等。
  • 高海拔森林:2500公尺以上(山地針葉林)4種(50%特有種)-盤古蟾蜍、梭德氏赤蛙、艾氏樹蛙、莫氏樹蛙等。
  • 溪流、河川:6種(50%特有種)-盤古蟾蜍、古氏赤蛙、梭德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褐樹蛙、日本樹蛙等。
  • 海岸/河口: 4種-黑眶蟾蜍、澤蛙、日本樹蛙、海陸蛙等。
  • 離島:(蘭嶼、綠島)3種- 黑眶蟾蜍、澤蛙、虎皮蛙等。
  • 聚落/城市:5種- 黑眶蟾蜍、小雨蛙、貢德氏赤蛙、澤蛙、拉都希氏赤蛙等。

主要水域型態(微棲地)

  • 靜水池:盤古蟾蜍、黑眶蟾蜍、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台北赤蛙、豎琴蛙、腹斑蛙、拉都希氏赤蛙、長腳赤蛙、金線蛙、貢德氏赤蛙、澤蛙、虎皮蛙、牛蛙等。
  • 草地: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等。
  • 草叢:面天樹蛙、白頷樹蛙、莫氏樹蛙、台北樹蛙、諸羅樹蛙等。
  • 灌叢:面天樹蛙、翡翠樹蛙等。
  • 樹林:史丹吉氏小雨蛙、艾氏樹蛙、白頷樹蛙、莫氏樹蛙、諸羅樹蛙、台北樹蛙、橙腹樹蛙等。
  • 流水:盤古蟾蜍、日本樹蛙、褐樹蛙、拉都希氏赤蛙、梭德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古氏赤蛙等。
  • 住家附近:盤古蟾蜍、黑眶蟾蜍、花狹口蛙、莫氏樹蛙等。

(3)根據發現季節推測(繁殖季節比較容易觀察)

  • 春夏:貢德氏赤蛙、小雨蛙、諸羅樹蛙等。
  • 秋冬:台北樹蛙、長腳赤蛙、盤古蟾蜍等。
  • 全年:古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等。

    3.聯想法記蛙名

    台灣蛙類命名(畫底線為台灣特有種粗體字為保育類。)

    • 外型特徵:小雨蛙、花狹口蛙、黑眶蟾蜍、長腳赤蛙、金線蛙、腹斑蛙、虎皮蛙褐樹蛙、白頷樹蛙、橙腹樹蛙翡翠樹蛙
    • 地名:台北赤蛙台北樹蛙諸羅樹蛙面天樹蛙、中國樹蟾、日本樹蛙、盤古蟾蜍
    • 習性:澤蛙、海陸蛙。
    • 叫聲:牛蛙、豎琴蛙。
    • 人名:拉都希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貢德氏赤蛙、梭德氏赤蛙、古氏赤蛙、莫氏樹蛙、艾氏樹蛙、巴氏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

    4.聯想法記蛙聲

    • 澤蛙:典型青蛙叫聲。
    • 黑眶蟾蜍:夏天常聽到的叫聲。
    • 牛蛙:牛叫。
    • 貢德氏赤蛙(狗蛙):狗叫。
    • 斯文豪氏赤蛙(鳥蛙):鳥叫。
    • 巴氏小雨蛙:鴨子叫。
    • 莫氏樹蛙:火雞叫。
    • 古氏赤蛙:母雞叫。
    • 台北樹蛙:蟲叫。
    • 日本樹蛙:蟲叫。
    • 拉都希氏赤蛙:在廁所拉肚子、拉肚子吃西瓜。
    • 面天樹蛙:逼、逼、逼口哨聲。
    • 青蛙大合唱:台灣鄉間小夜曲。

    5.卵塊

    • 長條卵串:蟾蜍。
    • 卵粒分散在水中:日本樹蛙、古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等。
    • 一粒粒有黏性的卵:拉都希氏赤蛙、艾氏樹蛙、褐樹蛙、中國樹蟾等。
    • 成片漂浮在水面:小雨蛙等狹口蛙科、貢德氏赤蛙、牛蛙、澤蛙等。
    • 聚成卵團:長腳赤蛙、梭德氏赤蛙、腹斑蛙、豎琴蛙等。
    • 產在陸地上的卵粒及泡沫卵塊:面天樹蛙、白頷樹蛙、台北樹蛙等綠色樹蛙。

    6.蝌蚪

    • 深色或黑色蝌蚪:蟾蜍、莫氏樹蛙、斯文豪氏赤蛙等。
    • 狹口蛙科蝌蚪:沒有喙及角質齒,身體透明。
    • 浮在水面上的蝌蚪:例如中國樹蟾。
    • 溪流型的蝌蚪:身體流線型,尾鰭較低,尾較長,例如腹斑蛙。
    • 靜水域的蝌蚪:身體橢圓形,尾鰭較高,例如日本樹蛙。

TOP

(三)調查方法論

1.調查頻度:依目的而異,每星期、每月、每季或每年。

2.十種兩棲類標準取樣法(呂光洋等,1996,兩棲動物資源調查手冊)

取樣法 獲得資料 時間 金錢 人力
徹底資源清查 種類
目視遇測法
相對數量
穿越帶鳴叫計數法
相對數量
方塊取樣法
密度
穿越線取樣法
密度
叢塊取樣法
密度
直線圍籬及下凹陷阱法
相對數量
繁殖地調查法
相對數量
繁殖地圍籬法
相對數量
兩棲類幼體取樣 密度及相對數量

3.族群監測常用調查法(呂光洋等,1996,兩棲動物資源調查手冊)

  • (1)人為棲地
  • (2)定點聲音監控法
  • (3)追蹤調查
  • (4)夜間駕駛觀察法
  • (5)地理資訊系統(GIS)
  • (6)團隊調查法

4.紀錄

  • 隨手記在筆記簿上,記錄時間、地點、環境、氣候、種類、數量、行為等
  • 錄音、照相、錄影、繪圖
  • 記在記錄表上(可從青蛙學堂賞蛙情報往下載http://www.froghome.info,或自行依目的設計)
  • 歡迎光臨楊懿如的青蛙學堂,交換賞蛙情報http://www.froghome.idv.tw

TOP

(四)參考書籍

  • 趙爾宓 鷹岩 1993 中國兩棲爬行動物學 蛇蛙研究會與中國蛇蛙研究會出版。(英文)。
  • 呂光洋 1996 台灣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手冊(2)台灣兩棲爬蟲動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印行。
  • 楊懿如 李鵬翔1998賞蛙圖鑑  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出版。
  • 費梁主編 1999中國兩棲動物圖鑑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 楊懿如 李卉崚 1999花蓮的蛙類  花蓮縣野鳥學會出版。
  •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 1999 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出版。
  • 楊懿如 2001青蛙四季唱遊CD   風潮出版。
  • 楊懿如 2002探索台灣蛙類世界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出版。
  • 楊懿如 李鵬翔 2003賞蛙呱呱叫  聯經出版社出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