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兩棲類有三十七種,從海平面到三千公尺都能發現牠們的蹤跡,棲息的環境也非常多樣,包括都市、稻田、平原、池塘、森林、溪流等,是非常容易觀察、接近的生物,最佳的保育教育教材,也是環境監測的利器(楊懿如等,2005)。但隨著台灣經濟發展,以往常見的兩棲類,也越來越少了。根據研究顯示,造成兩棲類減少的主要原因包括棲息地破壞及改變、全球氣候變化、化學污染、疾病及病原、外來種、商業利用等(Semlitsch,
2003; Kiesecker et al., 2004)。在國外,已有許多研究團隊嘗試運用志工進行野外資源調查,以利於做大尺度的監測,協助推動兩棲類生態保育。DAPCAN(The
Canadian Declining Amphibian Populations Task Force)就是加拿大一個運用志工進行兩棲類調查相當成功的團隊,自1992年開始招募志工,有計畫的培訓志工以進行相關的調查工作(Green,1997)。本研究團隊自2003年開始訓練關心生態保育的教師及民眾成為兩棲類調查志工,利用網路回報調查結果建立資料庫。2003-2007年在全台灣共培訓31個調查團隊,並於2007年12月15日成立台灣兩棲類調查志工隊,展開全台灣定期定點的兩棲類監測,希望藉由志工隊的調查,迅速累積台灣兩棲類資料及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楊懿如,2007)。
運用志工進行兩棲類調查有其優劣所在,優點是能更迅速有效的累積資料,而缺點則是志工的調查資料一致性與嚴謹程度不像專門研究人員具有較高的品質;因此,需要有系統的培訓課程以提升志工野外調查資料品質(郭炳村、2007)。但兩棲調查志工散佈在全台灣各地,在時間、人力、預算限制之下,無法全部志工都參與實體的培訓課程,有必要建置學習網站協助培訓,因為數位學習就是基於網路技術,賦予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達成傳授知識的功能(陳年興、楊錦潭、2006)。而一個規劃完善的學習網站,也有助於志工的管理、溝通與持續參與。
台灣兩棲類調查志工主要由教師組成,經訪談瞭解,教師希望能將調查資料用於教學(楊懿如、郭炳村、林麗君,2007)。調查志工之一的林育聖老師研究發現,學校老師若能善用電腦網路及相關書籍等媒體教材進行蛙類生態教學,將可提升學生蛙類生態知識的學習(林育聖、劉惠元,2007)。在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將資訊融入各科教學,鼓勵教師結合網路資源、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活動中(教育部,2006)。國科會近年來推動「數位典藏計畫」,成果相當豐碩,計畫的首要目標是將國家重要的文物典藏數位化,並期望能藉由加值、推廣、應用等計畫,使文化與全民生活、學習連結在一起,提昇全民生活與學習素質。「數位典藏計畫」並希望建構出可供教師於教學上應用的網站內容,成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中便利的網路資源(白亦方、鄭兆喻,2004)。
96年度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補助設立使用「創意公共財」授權的「發現後山:蛙蛙世界」網站,完成參考環境教育目標轉化而成的「情意」、「知識」、「保育行動」等三個主題概念,以學校、社區、花蓮縣三個單元橫向連繫,同時就小學1-2年段、3-4年段、5-6年段,設計情意漸減、知識行動遞增,符合環境教育學習經驗(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2)之課程發展架構。並依課程設計架構,找尋相關適合的數位典藏網路資源,開發具有創意構思的教學活動。97年度計畫期望能將「發現後山:蛙蛙世界」網站擴大成「蛙蛙世界學習網」,並加以推廣及應用,鼓勵台灣兩棲類調查志工隊及對蛙類教學有興趣的專家及教師,以「蛙蛙世界學習網」所開發的示範課程為基礎,設計新的教案,並公布在網頁分享,以創造出更多可供典藏的資源。
本計畫規劃的「蛙蛙世界學習網」,除了教學功能外,將整合運用各項資料庫之資料之媒體介面,讓這些資料能夠廣泛的被運用,進而利用數位典藏資料達到推動生態保育教育與志工培訓目的。「蛙蛙世界學習網」不僅提供教學及線上學習資源,也提供全民及兩棲類志工編寫教案及發表的機會,協助推動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