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雄縣內門鄉溝坪國小 黃名宏老師)
「有頂山仔斧,冇頂山仔鼓;有頂山仔鼓,冇頂山仔斧。」
這一句諺語,是形容頂山仔宋江陣有兩大傲人之處|雙斧與戰鼓,意思是說:別的地方的宋江陣,永遠無法像頂山仔宋江那樣,能夠同時擁有一對打造精緻的沉重巨斧和響亮的戰鼓聲。
在信仰的領域裡,宋江陣的頭旗與雙斧是全陣的領袖、靈魂,甚至是祖師爺的化身,代表著權威、力量和武功;而戰鼓是催動陣式的指揮官,象徵全隊的精神與氣勢。從故老相傳的俗諺,我們應該不難體會頂山仔宋江陣驃悍的本質。
頂山仔宋江陣成立年代不詳,不過少說也有百年以上。滿清時代,臺灣西南沿海地區經常有海盜出沒,這對於依海維生的頂山仔庄民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威脅。於是頂山仔組織了宋江陣,請來唐山師父傳教武藝,保護身家財產的安全。地方上還流傳著:宋江爺(田都元帥)在夢境中教授某位陳姓庄民陣法,命其組成宋江陣,隔日醒來,他立即召集村人,將宋江爺的指示告知,並將陣法一一傳授下去,如此夜復一夜、日復一日,頂山仔人練就了獨一無二的陣式,宋江爺並賜予獨一無二的黑腳巾。這只是一個神話故事,不過頂山仔宋江陣的黑腳巾的確「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百餘年來代代相傳的陣法也確實特殊,全程一個多鐘頭的演練過程中,依序有:拋箍→外穿→香爐底→內穿→串心→開斧→練花路→行空拳(丈二收尾)→帶隊伍→結城→搏對→四城門→五花陣→八卦陣→打連環,大多數的陣式和其他地方的宋江陣截然不同,而且大部份的名稱都相當「白話」,也為神話增添了幾分真實性。
古時候頂山仔庄小人少,為了組成完整的卅二人陣,必須向中寮仔、西寮等兄弟庄借將(山仔寮自己有宋江陣),那時固定中寮仔出三對(六個人),西寮出兩對(四個人),後來庄頭人丁漸漸多了,就全部由庄裡挑選人手,直到今天。日治時期,政府強制徵收魚塭開闢為鹽田,迫使頂山仔人從養殖魚業轉型為鹽業,粗重的曬鹽、擔鹽工作,使得庄民個個身強體健,下盤根基穩固。
庄裡老一輩的宋江腳回憶說,他們以前經常一早就到鹽田工作,下午的時候,只要宋江鼓響起,就立即來廟前報到。那時候師父很兇,弟兄們任誰也不敢偷懶。
因為有特殊的生活環境,加上刻苦耐勞的生活習性,頂山仔宋江陣的隊員之間培養了絕佳的默契,也孕育了許多名師,臺南市安南區的海尾宋江陣、陳卿寮宋江陣、溪頂寮宋江陣、臺南縣將軍鄉苓仔寮巷口宋江陣、將軍鄉漚汪後港仔宋江陣,都曾經延聘頂山仔師父前去指導。
現在的頂山仔宋江陣,雙斧依舊震慑人心,戰鼓依舊響徹雲霄,手腳依舊威猛俐落,但是他們也和許多陣頭一樣,面臨了青黃不濟的窘境,人口嚴重的外流,年輕一輩缺乏認同感,都讓頂山仔宋江陣的組陣愈來愈吃力,未來再走回「聯庄組陣」的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